倘若是不了解印度国情的人,恐怕会凭第一印象以为这个面积达298万公里,人口高达13亿的发展中国家是个“香饽饽”。但实际情况却是,印度几乎会给所有的外国投资者设坑,日本就很不幸地“中了招”,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环球时报援引日本《朝日新闻》报道称,印日高铁项目受限于多重因素,工程进展非常缓慢。原计划5年完工的项目,目前只铺设了10公里的轨道,只占整个计划(508公里)的2%。不仅如此,新德里方面还一再要求日方追加投资,否则将追究日本的“违约责任”。
导致项目拖沓的因素众多,归结起来有三点:1.土地征用的大幅延迟。《朝日新闻》透露,印日高铁项目涉及印度多个邦,由于印度中央政府缺乏统筹全局的能力,导致各地拆迁进度不一。其中,古吉拉特邦完成了进度的96%,而马哈拉施特拉邦仅完成了预定的30%。
2.受卢比贬值和新冠疫情的影响,施工费用不断膨胀。据悉,日本最初的成本预算仅为1.68万亿日元,然而5年过去了,这一项目的实际施工成本达到了3万亿日元,几乎是最初的2倍。此外,日本项目组还得忍受印度当地政府的“盘剥”,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项目完工的难度。为此,印日双方协定,原定于2023年的通车目标延迟至2028年。
3.印日缺乏基本的信任。印度主流舆论认为,日本将借此垄断印度的高铁,导致国家利益大幅受损。故从“维系自身安全”的角度出发,印度监管机构一再逼迫日方修改设计,并增加额外投入。此般做法令日本施工方不胜烦扰,双方发生了很多的龌龊,并最终影响到了项目进度。
现在看来,该项目大概率会“凉凉”。明知莫迪政府惯于在国际合作项目和外国投资领域“出尔反尔”,日本却仍执着于入局,只能说东京方面还是大意了。有了这个前车之鉴,估计外资不会再视印度为投资洼地。该国落后的政治体制、臃肿的官僚系统和繁复的审批流程,会让一众投资者望而却步。
与之相对,新德里方面针对外企的监管只会越来越严。为避免外资在本国倾销商品,莫迪政府出台了多项限制性法案。如拒绝加入RCEP,反映出印度对加入自由贸易体制仍有顾虑。在其看来,开放的市场可能摧毁印度的本土企业,导致数以万计的工人失业。从大局出发,印度应不会做任何的让步,这也是外资在印度本土无法壮大的根本原因。
另外,中企的处境或将愈发艰难。或许有人会说,如果印度政府不友好,大不了一拍两散。但别忘了,为了公关并打通销路,小米等中企可是付出了真金白银。不仅修建了厂房,还向印度监管部门缴纳了巨额的保证金,单方面撤资的处境可能比日本还惨,维持僵局或对彼此都更为“合适”。
印日高铁项目停滞不前,不过是印度从农业国家艰难地向工业国家转变的一个缩影。它让我们意识到,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欢迎外资,也不是所有的政体都能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匹配。印度一天不完成“进化”,这个国家的经济和营商环境就不可能实现与国际接轨,外国投资者仍需倍加小心。